「古典、爵士與流行的迷思」。
先說我的結論:如果你夠謙虛,都一樣難。
我從學校的管樂隊開始學音樂,雖然我現在教音樂系,但我從來沒念過音樂班,好像也是因為這樣,在我的年代裡,我自認為這樣幸運一點點。先說我怎麼會選擇小號好了,其實,我小時候最想吹的是薩克斯風,原因很簡單,因為我小時候覺得Kenny 雞很帥,只要一吹樂器,就跟姐姐一樣頭髮會飄,後來,老師把我叫起來問我想吹什麼樂器,我說:「薩克斯風」,老師毫不猶豫地說:「小號,坐下!」,就這樣,到現在我吹了25年的小號,我很感謝我的老師。
也因為在管樂團裡,好像我什麼鬼曲子都吹過,從行星組曲到日本風情畫我都很愛,哪個小孩不聽流行歌?如果古典音樂才是學音樂的唯一,好像有那麼點狹隘,好好觀察好的流行跟爵士音樂家,通常都有一定程度的古典基礎,因為這些基本的技巧,才能成就更有內容的音樂形式,反過來說,能夠欣賞爵士或流行的古典音樂家,通常他們的音樂更有靈魂,或者應該放大來說,音樂家本來就不該被制式化的被區分。
很幸運我有些機會參與到各種類型的演出,每種演出形式都會有各自追求的目標,如果你夠瞭解他們要的是什麼,要做到當然都不簡單。首先我必須說,古典、爵士跟流行有著同樣要求的地方,例如音準、節拍、樂理的理解,很多人會誤解,古典音樂不需要表情、爵士音樂不需要音準、流行音樂不需要會視譜,但我看到的都不是這樣,相反的,所有的要求都一樣,對我來說唯一不一樣的是語法,就好像去美國說英文、在台灣說台語、到了北京要捲舌,你當然有你的母語,但如果你會越多種語言,你越可以有機會體驗各種不同的文化,所以,你就會更能掌握怎麼用你的母語說好你自己的文化。
在美國每週的個別課,老師要我先彈鋼琴,再吹古典的練習曲,爵士的採譜,最後才即興,真的有他的道理,如果我們無法先克服樂器本身的障礙,就算有了再完整的樂理跟語法的了解,也不過是空談,相反,如果只追求樂器的控制,卻不去瞭解語法、樂理或風格等其他的要素,那也只是個會把樂器吹出聲音的人而已,根本談不上音樂。
音樂的面向真的很廣,當然也包含了人文的部分,感觸良多,下次再聊!今天晚上11點先聽我放 Enrico Rava 吹 Michael Jackson 吧!
http://news.ner.gov.tw